建国前农业专家对有机肥的研究情况

人气 2341   2012-9-22 18:07

从1935——1954年,全国曾以微生物为主导研究我国的堆肥和沤肥,企图筛选出优质的菌种,直到1951年,东北农科所沈正谊、任守让曾从马粪中分离出高温纤维菌,称为“扎扎菌”。1952年刘守初等人又在此基础上,以马粪液代替分离的“纯菌,培养纤维素分解菌,并提出,纤维素分解菌是马粪发酵的主要菌,它可以促进堆肥的腐解。这种菌好气性强,在嫌气条件下,效果不好。并提出山区、寒冷地带,制造堆肥,接种马粪液或纤维素分解菌是必要的。1953——1954年在北方兴起的半坑式高温堆肥法。1953——1955年,娄隆后进行堆肥液生物区系的观测,提出了堆肥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放线菌和真菌,从而怀疑堆肥中接种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必要性。

1943——1944年,何康在黄瑞纶、张信诚指导下,在广西进行了土壤碳氮比对于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,较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稻秆还田、腐解之动态,他们采用磨碎的稻秆(C=41.5%,N=0.5%,C/N=83:1),N素为硫酸铵(NH4)2SO4,P素为CaH4(PO4)2,K素为K2SO4,早稻试验分别设C/N=5:1、10:1、20:1、30:1、40:1、60:1、83:1与对照9种,晚稻添加P、K处理,其结果表明,施用稻草,增宽了土壤C/N,对早晚稻的生长、发育、稻谷产量均有不良影响,均达F值1%显著以上,C/N越宽,不良影响愈甚。虽然如此,但都比对照和磷钾的增产。晚稻(即后效)较早稻效果好,早稻籽实产C/N处理间无显等差异,并提出在广西桂南一带施稻草于水田,以晚稻为好,主要因为正值高温多湿季节,有机质分解快,同时,若每亩施250——300公斤稻草,并于翻入土壤后半月插秧,不良影响可以消除,而且产呈较高,若配合适量氮肥增产效益能明显提高。

  关注度: 2341   Baidu: 0   360: 0   Google: 0   其他: 0

推荐您可能感兴趣:

返回顶部
有机肥料价格行情 |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
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,有少量转载,如有涉及到虚假、侵权、违法等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
版权保护:本站原创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。©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